血液科是大内科及肿瘤科的一个分支,主要治疗造血系统的问题。诊治范围包括:各类贫血、白细胞异常、血小板异常的诊断及治疗;急、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;各类淋巴瘤疾病,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、霍奇金淋巴瘤、套细胞淋巴瘤、滤泡细胞淋巴瘤、外周T细胞淋巴瘤、NK细胞淋巴瘤等的诊治;各类浆细胞疾病,如多发性骨髓瘤、浆母细胞白血病、轻链淀粉样变性等诊断及治疗;各类出凝血系统疾病,如血小板减少、血友病、过敏性紫癜的诊治;骨髓增殖性疾病,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,真性细胞增多症、骨髓纤维化等诊治。
血液专科运用现代诊疗技术,从细胞形态学、流式细胞学、细胞遗传学、分子生物学方面,对血液系统疾病提供了精准诊断,与WHO国际标准接轨进行个体化诊断及危险分层,进而制订个体化诊断导向的标准化治疗方案。在多发性骨髓瘤、白血病、淋巴瘤、血栓与止血、分子靶向治疗、造血干细胞移植、免疫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特色。
恶性血液病诊疗
包括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诊治,治疗方案除传统的化疗外,还包括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分子免疫治疗,其中包括各类大分子(单克隆抗体、双克隆抗体、抗体偶联药物、CAR-T细胞治疗等),小分子治疗(BTK抑制剂、PI3K抑制剂等)等治疗手段。
治疗性血细胞单采/置换技术
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,选择对应血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,去除异常血细胞,并将其余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临床治疗技术。包括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、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、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及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等,适用于红细胞增多伴高粘滞血症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、白血病等。
分子靶向治疗
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,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,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,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与致癌位点结合,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,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,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“生物导弹”。比如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,FLT3抑制剂、IDH2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。
造血干细胞移植
包括对于多发性骨髓瘤、淋巴瘤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,及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细胞治疗
开展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治疗白血病和实体瘤,同时积极发展CAR-T等先进的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。
抗胸腺/淋巴细胞球蛋白(ATG/ALG)
通过胸腺/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获得的一种免疫球蛋白,能够抑制T细胞分化及增生,从而达到保护造血干细胞正常功能的作用。主要应用于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处理。